内容简介
揭示心理操纵真相的百年经典。有了这本书,你会在群体中更加理智。
精华笔记
《乌合之众(上)》
01 听前思考
为什么智商和行为举止正常的人加入某个群体会表现得像个“脑残”和不可理喻?
哪些因素让人们变成了“乌合之众”?
领袖用哪些手段来指挥和控制“乌合之众”?
02 书中金句
从智力上说,一个伟大的数学家和他的鞋匠之间可能有天壤之别,但是从性格的角度看,他们可能差别甚微或根本没有差别。
群体是个无名氏,因此也不必承担责任。这样一来,总是约束着个人的责任感便彻底消失了。
说理和论证战胜不了一些词语和套话。他们是和群体一起隆重上市的。只要一听到它们,人人都会肃然起敬,俯首昂立。
自从出现文明以来,群体便一直处在幻觉的影响之下。
在每个社会领域,从最高贵者到最低贱者,人只要一脱离孤独状态,立刻便处在某个领袖的影响之下。
我相信拿破仑曾经说过,极为重要的修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重复。得到断言的事情,是通过不断重复才在头脑中生根,并且这种方式最终能够使人把它当做得到证实的真理接受下来。
03 精华笔记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这本书被誉为群众心理学研究的开山之作,一共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风靡几十个国家。作者古斯塔夫·勒庞,是一位生活在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早期的法国社会心理学家。
这本书的中文书名“乌合之众”是贬义的,它的英文版译名是“The Crowd”,意思就是群体,其实是个中性词。勒庞在书里讲述了群体因为什么而形成,到底有哪一些因素导致个体加入群体,并且变得疯狂、冲动和非理性,最终以排山倒海的方式改变了我们的社会。勒庞在本书中的很多论断,对于今天的我们理解当下的很多社会现象和社会事件,都极富参考价值。
我们会用四个问题来帮你理解这本书:
1、乌合之众具体是指什么?
勒庞笔下的“乌合之众”,是一群心理上有着共通点的人。他认为,同一时间、同一空间下聚集的一批人,比如景区的游客,商场的消费者,湖边散步的人群,这些都不算乌合之众。但如果突然发生了爆炸、火灾,这群人因为恐惧开始疯狂逃窜,这就构成了一个心理学意义上的群体,那就算得是是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的心理有以下共通点:
第一,本能优先。从数量上考虑,形成群体的个人会感觉到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使得他敢于发泄自己的本能欲望。一群人在散步,突然发生了爆炸,大家就会开始逃窜。面对危险,逃生就是一种本能。
第二,互相传染。群体成员之间,每种感情和行动都极富传染性。当你看到别人跑了,你肯定也赶紧跑,这就是群体行动的传染性,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根本来不及思考。除非是特工、特种兵等训练有素的人,才可能会抽出一些时间观察地形、人群,决定如何跑。
第三,易受暗示。群体非常容易接受暗示,因为群体存在一个隐性的气场。有些人可能没有目睹爆炸发生,但看到大家都开始跑了,他就也觉得出大事了,这就是暗示。
第四:缺乏理性。在勒庞眼中,群体推理能力低劣,智力很低,而且个人的智商容易被群体削弱,判断力也会跟着下降。一个高智商的人加入群体,最终也会被拉到一个很低的水平。
2、乌合之众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勒庞认为,群众之所以能够加入运动、参加革命,愿意成为乌合之众一员,有三个直接因素和五个间接因素。
首先来看直接因素:
第一,运动爆发过程中流传的那些概念、词汇。它们本身定义模糊但极具煽动性。在法国大革命爆发前,自由、平等、博爱就是这样一些概念。某种程度上,这三个词汇都是一种套话,但却可以击中人心,让人很多普通民众加入了大革命。
第二,集体行动过程中出现的幻觉。人是有幻觉的,具有虚构一些目标和场景的能力。而在人群中,人的幻觉会更容易出现。之所以一些看起来很理性的人也会加入运动,因为他们也会存在幻觉。置身于在山呼海啸的运动中,他们也觉得自己不可阻挡,觉得革命胜利就在前方。
第三,群体所具有的历史经验。群体经验可以被看作是一种集体记忆,法国大革命爆发前,国王通过议会向第三等级加税不是第一次,而是很多次。而且,1789年的前一年春天,法国农民经历了严重的旱灾,到了夏天,又来了一场冰雹把庄稼给砸烂了,冬天的时候饥荒发生了,政府却没有能够及时救灾。这些当时法国人共同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很容易产生不满。
再来看间接因素:
第一,种族。因为勒庞就是一种典型的种族主义者,所以他认为种族是很根本的一点。勒庞认为,种族决定了一群人的气质。
第二,传统因素。勒庞说,传统是种族综合作用的产物。所以,可以看出,勒庞和中国的鲁迅有点像,都坚信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是有各自特点、气质的。
第三,时间。传统、政治制度还有教育,都必须要依靠时间的积累。同样的,群众内心世界的具体观念落地,也需要时间的加持。革命要爆发,情绪要积累,能量要储备,时间很重要。
最后两点,政治、社会制度以及教育。勒庞觉得这两点对于人们加入革命队伍当然有着一定的影响,但不是最关键的。
3、领袖在乌合之众里如何发挥作用?
勒庞说,只要有一些生物聚集在一起,不管是动物还是人,都会本能地让自己处在一个头领的统治之下。所以,领袖在乌合之众的作用和对乌合之众的心理影响我们必须要单独来说说。
领袖在成为领袖的过程中,需要什么手段呢?勒庞的答案就是三个词:断言、重复、传染。
第一,断言。领袖不要做任何论证,不要有任何推理,直接下判断。只有坚定地下判断,才能让群众相信。前面我们举了的爆炸的例子,其实不管有没有爆炸,或者是不是气球爆炸,在场临时的一个领袖要让大家相信,一定会坚定地呼喊“爆炸了!爆炸了!”这个人绝不会跟大家论证一下,到底如何鉴别恐怖袭击,多大规模才算爆炸,为什么现在的情形就是爆炸。
第二点,重复。谎言说了一千遍就成了真理,领袖的话重复一万遍,那些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也会产生幻觉。地震中呼喊的那个人,一定不会只喊一遍、三遍或五遍,而是无数遍。这种不断的重复,更容易造成人心的浮动。
第三,传染。不管多么荒谬的断言,只要领袖坚定不移,不断重复,就能普遍扩散开来。回想一下2011年,日本福岛地震导致核泄漏事件曝光后,大量东南沿海的普通居民开始抢盐,原因是有人散发“盐可以防辐射”的说法。
4、我们如何评价这本书?
美国著名的社会理论家墨顿,给出了一个非常中肯的评价:“《乌合之众》的当代意义,在于它发现问题的功能,而非解决问题的功能。”的确,勒庞是一个目光锐利的断言者,他下的判断很精准,所呈现的群众心理的特点很发人深省。
然而,勒庞在本书中的一些论述入群众与领袖的关系,只是基于观察。很多分析,如乌合之众的形成原因,并不完善。此外,这本书所呈现出来的政治不正确问题,也饱受争议。勒庞在书里极尽鄙视有色人种、妇女、儿童,可以说,勒庞有着非常强烈的人种、性别和年龄的优越感。
用现在的标准去判断,他就是一个妥妥的种族主义者和标准的直男癌。不过考虑到勒庞一直欣赏的英国,要到1928年才赋予女性选举权,而美国直到1964年,才通过《民权法案》来保障黑人的权利平等。所以,用现代人的价值观来苛责100多年前勒庞的立场,略微有失公允。
《乌合之众(下)》
01 听前思考
为什么智商和行为举止正常的人加入某个群体会表现得像个“脑残”和不可理喻?
哪些因素让人们变成了“乌合之众”?
领袖用哪些手段来指挥和控制“乌合之众”?
02 书中金句
从智力上说,一个伟大的数学家和他的鞋匠之间可能有天壤之别,但是从性格的角度看,他们可能差别甚微或根本没有差别。
群体是个无名氏,因此也不必承担责任。这样一来,总是约束着个人的责任感便彻底消失了。
说理和论证战胜不了一些词语和套话。他们是和群体一起隆重上市的。只要一听到它们,人人都会肃然起敬,俯首昂立。
自从出现文明以来,群体便一直处在幻觉的影响之下。
在每个社会领域,从最高贵者到最低贱者,人只要一脱离孤独状态,立刻便处在某个领袖的影响之下。
我相信拿破仑曾经说过,极为重要的修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重复。得到断言的事情,是通过不断重复才在头脑中生根,并且这种方式最终能够使人把它当做得到证实的真理接受下来。
03 精华笔记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这本书被誉为群众心理学研究的开山之作,一共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风靡几十个国家。作者古斯塔夫·勒庞,是一位生活在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早期的法国社会心理学家。
这本书的中文书名“乌合之众”是贬义的,它的英文版译名是“The Crowd”,意思就是群体,其实是个中性词。勒庞在书里讲述了群体因为什么而形成,到底有哪一些因素导致个体加入群体,并且变得疯狂、冲动和非理性,最终以排山倒海的方式改变了我们的社会。勒庞在本书中的很多论断,对于今天的我们理解当下的很多社会现象和社会事件,都极富参考价值。
我们会用四个问题来帮你理解这本书:
1、乌合之众具体是指什么?
勒庞笔下的“乌合之众”,是一群心理上有着共通点的人。他认为,同一时间、同一空间下聚集的一批人,比如景区的游客,商场的消费者,湖边散步的人群,这些都不算乌合之众。但如果突然发生了爆炸、火灾,这群人因为恐惧开始疯狂逃窜,这就构成了一个心理学意义上的群体,那就算得是是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的心理有以下共通点:
第一,本能优先。从数量上考虑,形成群体的个人会感觉到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使得他敢于发泄自己的本能欲望。一群人在散步,突然发生了爆炸,大家就会开始逃窜。面对危险,逃生就是一种本能。
第二,互相传染。群体成员之间,每种感情和行动都极富传染性。当你看到别人跑了,你肯定也赶紧跑,这就是群体行动的传染性,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根本来不及思考。除非是特工、特种兵等训练有素的人,才可能会抽出一些时间观察地形、人群,决定如何跑。
第三,易受暗示。群体非常容易接受暗示,因为群体存在一个隐性的气场。有些人可能没有目睹爆炸发生,但看到大家都开始跑了,他就也觉得出大事了,这就是暗示。
第四:缺乏理性。在勒庞眼中,群体推理能力低劣,智力很低,而且个人的智商容易被群体削弱,判断力也会跟着下降。一个高智商的人加入群体,最终也会被拉到一个很低的水平。
2、乌合之众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勒庞认为,群众之所以能够加入运动、参加革命,愿意成为乌合之众一员,有三个直接因素和五个间接因素。
首先来看直接因素:
第一,运动爆发过程中流传的那些概念、词汇。它们本身定义模糊但极具煽动性。在法国大革命爆发前,自由、平等、博爱就是这样一些概念。某种程度上,这三个词汇都是一种套话,但却可以击中人心,让人很多普通民众加入了大革命。
第二,集体行动过程中出现的幻觉。人是有幻觉的,具有虚构一些目标和场景的能力。而在人群中,人的幻觉会更容易出现。之所以一些看起来很理性的人也会加入运动,因为他们也会存在幻觉。置身于在山呼海啸的运动中,他们也觉得自己不可阻挡,觉得革命胜利就在前方。
第三,群体所具有的历史经验。群体经验可以被看作是一种集体记忆,法国大革命爆发前,国王通过议会向第三等级加税不是第一次,而是很多次。而且,1789年的前一年春天,法国农民经历了严重的旱灾,到了夏天,又来了一场冰雹把庄稼给砸烂了,冬天的时候饥荒发生了,政府却没有能够及时救灾。这些当时法国人共同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很容易产生不满。
再来看间接因素:
第一,种族。因为勒庞就是一种典型的种族主义者,所以他认为种族是很根本的一点。勒庞认为,种族决定了一群人的气质。
第二,传统因素。勒庞说,传统是种族综合作用的产物。所以,可以看出,勒庞和中国的鲁迅有点像,都坚信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是有各自特点、气质的。
第三,时间。传统、政治制度还有教育,都必须要依靠时间的积累。同样的,群众内心世界的具体观念落地,也需要时间的加持。革命要爆发,情绪要积累,能量要储备,时间很重要。
最后两点,政治、社会制度以及教育。勒庞觉得这两点对于人们加入革命队伍当然有着一定的影响,但不是最关键的。
3、领袖在乌合之众里如何发挥作用?
勒庞说,只要有一些生物聚集在一起,不管是动物还是人,都会本能地让自己处在一个头领的统治之下。所以,领袖在乌合之众的作用和对乌合之众的心理影响我们必须要单独来说说。
领袖在成为领袖的过程中,需要什么手段呢?勒庞的答案就是三个词:断言、重复、传染。
第一,断言。领袖不要做任何论证,不要有任何推理,直接下判断。只有坚定地下判断,才能让群众相信。前面我们举了的爆炸的例子,其实不管有没有爆炸,或者是不是气球爆炸,在场临时的一个领袖要让大家相信,一定会坚定地呼喊“爆炸了!爆炸了!”这个人绝不会跟大家论证一下,到底如何鉴别恐怖袭击,多大规模才算爆炸,为什么现在的情形就是爆炸。
第二点,重复。谎言说了一千遍就成了真理,领袖的话重复一万遍,那些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也会产生幻觉。地震中呼喊的那个人,一定不会只喊一遍、三遍或五遍,而是无数遍。这种不断的重复,更容易造成人心的浮动。
第三,传染。不管多么荒谬的断言,只要领袖坚定不移,不断重复,就能普遍扩散开来。回想一下2011年,日本福岛地震导致核泄漏事件曝光后,大量东南沿海的普通居民开始抢盐,原因是有人散发“盐可以防辐射”的说法。
4、我们如何评价这本书?
美国著名的社会理论家墨顿,给出了一个非常中肯的评价:“《乌合之众》的当代意义,在于它发现问题的功能,而非解决问题的功能。”的确,勒庞是一个目光锐利的断言者,他下的判断很精准,所呈现的群众心理的特点很发人深省。
然而,勒庞在本书中的一些论述入群众与领袖的关系,只是基于观察。很多分析,如乌合之众的形成原因,并不完善。此外,这本书所呈现出来的政治不正确问题,也饱受争议。勒庞在书里极尽鄙视有色人种、妇女、儿童,可以说,勒庞有着非常强烈的人种、性别和年龄的优越感。
用现在的标准去判断,他就是一个妥妥的种族主义者和标准的直男癌。不过考虑到勒庞一直欣赏的英国,要到1928年才赋予女性选举权,而美国直到1964年,才通过《民权法案》来保障黑人的权利平等。所以,用现代人的价值观来苛责100多年前勒庞的立场,略微有失公允。